朋友圈熱帖:“嘴不饒人心地善,心不饒人嘴上甜;心善之人敢直言,嘴甜之人藏謎奸;寧交一幫抬杠的鬼,不結一群嘴甜的賊。”網友對此毀譽不同,褒貶各異。
熱帖中的話,類似《增廣賢文》,大體屬於箴言俗語,在行文表達上未必理路周密。放到具體語言環境里,自有其作用;抽離說話時的具體場合與對象,純粹作為邏輯命題來分析,則必然會有疏漏不周之處。例如:
嘴不饒人者,心地或有善或有惡;心不饒人者,嘴上或有甜或有毒。
心善之人,或為直言或為婉言;嘴甜之人,或為藏奸或為真愛。
抬杠的,或是鬼或是親;嘴甜的,或是賊或是友。
流傳很廣的格言如“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(《賢文》作“少時不努力”),一般人并不在意其邏輯是否周密。倘若計較一下,則不難發現:既然“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,那麼自然應該是“少壯很努力,老大不傷悲”了;但卻不能排除會有“少壯很努力,老大仍傷悲”的,以及現實中確實有“少壯不努力,老大不傷悲”的。
世事紛繁,而言辭有限。同樣一句話,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有不同理解,這是正常的。《論語》也罷、佛典也罷、《聖經》也罷,今人誦讀引用的時候,就一定都合了仲尼佛祖耶穌的本意麼?
徹底的咬文嚼字,其實未必能免得了傷文害意。
但凡在彼時彼地,對彼人彼事而言,能有效地交流看法、溝通心意的言辭,便是恰當的、合理的;否則,便是不合時宜的。事實上,沒有哪一句話能夠放之四海而皆能被準確理解。
這也是傳統的訓詁,往往恪守字之本義而又隨文而釋、不立規則的原因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