片名《亡命駕駛》,內容無非飆車。——誰這麼想,準錯!
原文片名《DRIVE》,駕駛、驅動、駕馭,沒有“亡命”的意思。
據影片內容,男主人公(瑞恩·高斯林飾)是個車手,既當電影特技替身,又受雇於盜賊充當接應,還準備參加賽車,如此種種,都是他駕駛汽車。接應盜賊時,他截聽警方對講頻道,巧妙避開警車和直升機的搜索,精確算計時間,利用球賽散場的觀眾,不慌不忙成功逃離。彼時彼地,“DRIVE”不僅指他駕馭汽車,也指他駕馭了整個脫困過程的運轉。
後來車手邂逅鄰家女人(凱瑞·穆麗根飾),喜歡她也喜歡她兒子,他的命運逐漸被“情”駕馭,居然決定幫助她剛出獄的男人,讓她們一家三口逃脫黑幫控制。所以,當那個一心想重新做人的男人被迫去干“最後一次”時,他同意充當接應。不料這竟是一次黑吃黑的行動,男人被蒙在鼓裡,斃於當場,100萬美金的贓款使母子安全受到更直接更嚴重的威脅。此刻,車手由“情”生“義”,為救母子倆,在情義“驅動”下,躲過一次又一次暗殺,同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殺人。最終,命運“驅使”他走到生命盡頭。
這部電影,英文片名很貼切:車手“駕駛”車也“駕馭”自己,又被情義和命運“驅動、驅使”,DRIVE兼有主動和被動的用法,一語雙關。翻成現代漢語,“駕駛、駕馭、驅動、驅使”等,都能對譯DRIVE,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兼表主動和被動,無法構成雙關。
現代漢語里,表示被動一般不能缺少“被”。不靠“被”等形式的幫助,動詞自身直接表示被動,語法學上稱為“意念上表被動”,這是古代漢語的常見現象。要恰當表達上述影片名稱的雙關用法,唯有利用古代漢語的這個語法特點。此外,古代漢語一般使用單音節詞,這一詞彙特點也要考慮,如此一來,應該是《運》、或者是《馭》。
“運”自古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用法,其中名詞用法表“命運、運氣”,現代常用,容易誤解;因此,相對單純一些的動詞“馭”更合適。
現有片名《亡命駕駛》顯然不貼切,其它譯名如《落日車神》和《極速罪駕》有同樣問題。還有一個譯名《驅馳》,似乎貼近原文,但作為雙音節詞,不能自由表達“被驅馳”的意思,也不合適。
“馭”雖然合適,但這個詞現在一般不單獨使用,大多數觀眾對它不甚了然,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奧妙。“DRIVE”在英語觀眾中可以獲取的理解程度,“馭”在漢語觀眾中卻無法得到。
劇中人臺詞不多,瑞恩·高斯林(Ryan Gosling)和凱瑞·穆麗根(Carey Mulligan)默默地對視、長久地凝視,以及高斯林故意地他視,穆麗根淺淺的微笑,神奇地傳達出那潛藏的驅動力,展示了這種力量一點一點從無到有、從弱到強,直至生死相許的過程。那種近乎宿命的過程,是“運”;而其中令人感概唏噓,欲罷不能地為其殺人而鼓掌的,是“馭”。
總之,根據這部電影的內容,就原文“DRIVE”的片名而言,漢語無法完全翻譯過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