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坐的收功,歷來說法大同小異,但往往是不明白人聽了照樣不明白。說千道萬之後,還是無奈地歸結為一個字:悟。
濟寬認為,有必要避開傳統的表述方法和那些比較“玄”的術語,根據現代科學知識通俗地說明收功的原理和方法。庶幾方便大家習練。
下面是濟寬個人的思考心得,供同好參考。
打坐的時候,身體處於靜止狀態(“松靜自然”),但“松靜”不等於“鬆懈 ”。下半身各主要關節部位的骨節、韌帶、肌肉都處於非常態中,趾、踝、膝、股、髖等處或擰、或扭、或擠、或抻、或折、或曲,且不僅要長時間保持這種特殊姿勢,還要用這種姿勢來承受體重的壓迫。
人們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坐臥行止、站立俯仰,上半身腰、背、胸、腹、頸、項的肌肉都要付出力量。就運動生理而言,要發出力量必然改變姿勢,改變姿勢必然導致某部位的肌肉緊張,肌肉緊張必然加速血液循環,從而導致體內血液的分佈、神經系統的興奮區域等等隨之受到影響。打坐的時候,上半身腰、背、胸、腹、頸、項的肌肉並非完全放鬆,只是在保持脊柱正直的前提下(尾閭中正),最大限度地減少力量的支出(“松靜自然”)。
因此,打坐其實是一種“非日常姿態”。從打坐的非日常姿態恢復到日常姿態,就是“收功”。
收功的時候,要做如下事情:
1、 改變打坐狀態中的血液循環模式,恢復到日常的血液循環模式。
2、 改變打坐狀態中的身體各關節的狀態,恢復到日常的姿勢狀態。
3、 改變打坐狀態中的意識狀態和注意對象,恢復到日常的精神意識狀態。
以上三條都涉及到改變打坐狀態。此外,要儘量保持打坐狀態中的輕鬆愉快的“心境”。在這方面,具體有三點值得注意:
1、 儘量保持打坐狀態中的呼吸狀態,平穩悠長。為此,平時行動舉止要穩重有度。
2、 儘量保持打坐狀態中的肌肉狀態,松靜自然。為此,做一個動作的時候,只調動必不可少的那部份肌肉來發力,不必每次都繃緊全身肌肉用勁。【注意:這一點做起來十分不易喲。】
3、 最重要的是保持淡泊、鎮定的心態。心定而身靜。平時保持注意力集中,遇事思考深入,冷靜堅定,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。
爲了做到上述六個方面,收功的時候,身體姿態的恢復要由局部到全體,從容過渡。因此:
1、 動作由小到大。
2、 關節的活動自上而下、由遠及近(先頸、次指、次腕、次肘、次肩、次腰)。
3、 下肢的舒展從容漸進。每次舒展開了一些,就適當活動一下趾、踝、膝、股、髖各關節。
4、 下肢完全舒展伸直以後,保持坐姿,上身緩緩前傾數次、側轉數次。
5、 當全身各處都活動開了,恢復了日常狀態的感覺,再緩緩張開雙目。
6、 前後左右遠眺一下,然後緩緩起身,結束打坐。
整個收功過程都要儘量保持呼吸悠長平穩,節奏舒緩。同時心中要摒除雜念。
能夠做到上述各項,就應該能體會出什麽是“帶功狀態”。由此再去閱讀前人著述,對於其中關於收功、養氣、抱元等道理,或許就更容易理解和實踐了。
评论